教学工作
实践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正文
2017年实践教学论文论文展示
2017-11-01 12:13  

览西夏灿烂文明有感

姓名:田俊杰

班级:2016级化学工程与工艺(3)班

摘要:打开尘封的记忆,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追寻漠漠黄沙下的印记。观西夏文明,赏盛世回乡,看西夏的祖先们在漫漫草原上策马扬鞭,一起去领略不一样的西夏风情。

关键词:原始文明 贺兰山岩画 菜园文化 西夏文明中华回乡

云淡风轻,阳光明媚,今天,我们要去参观宁夏博物馆。伴随着汽车的轰鸣声我们开始了今天的旅途。沿边的风景边走边忘,只有对目的地的期待在始终吸引着我们前进的步伐。

一、感悟原始文明到回乡文化

博物馆是四方形的建筑物,采用古代都城形状,四周开门,从顶上看像个回字,顶部采用“尖圆拱”型雕饰,显得很有伊斯兰独特的风味。来到博物馆的门口,只见墙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珍贵图案,四角也有类似石狮子这样的雕塑,大门是用铜铸的,所以显得刚劲十足,不同寻常!外立面四周三十二个装饰块采用宁夏出土的“妙间鸟”雕饰……极具历史和民族特色。

刚走进大厅,一股古老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在幽暗的灯光下,透着它的神秘。整个一楼大厅,放眼过去,全部都是各种各样的岩画与拓片。古朴的色彩吸引着人的眼球,将人们引入它的幻彩世界。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太阳神岩画了,画面体现了远古人类对于太阳的崇拜。画面中的太阳神,双目圆睁、头部有着放射性的线条刻槽,体现了早期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

到了二楼,则是宁夏通史馆。其中摆放着许许多多的人类早期所使用的瓦罐与早期居住地的复原图。看到壁灯与窑洞的一瞬间,我便被宁夏人民的智慧所折服。能够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利用仅有的工具,创造有利于自我生存的环境,不可谓不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菜园文化的出现更是体现了这一点。这里还有关宁夏灵武境内“水洞沟”遗址原始人的生活情景,他们身穿兽皮,头发蓬乱,有的在生火、有的在把捕到的动物运走、还有的在用石器抓鱼,真是多彩多样。接着在厅内中央,有一个外形独特地雕塑“龙头鱼尾”。再往深处走,我们便看到了引人震撼的西夏文明。经导游姐姐介绍,我了解到西夏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记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党项一族经过历史变迁,最终因为襄宗、神宗的一再腐败,终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被蒙古大军的铁骑攻破了首都银川,党项一族灭亡,西夏也走向了灭亡之路。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有关于西夏文明的文物,大多是有关专家从皇陵中开采出来,或者从当地百姓家中收集的,所以并不完全。但是从零零星星的文物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党项一族当年西夏王国的繁荣昌盛。

景随步移,我们接下来来到了三楼“盛世回乡”的展厅。进入展厅,一股浓烈的回族风情便迎面而来。令人震撼的同心清真大寺、甜美的甑糕,无一不让热流连忘返。怀着对于回族的好奇心,我向导游姐姐咨询来回族的来历。她告诉我:“唐宋时期回回先民入居中国。元朝中亚、西亚数十万穆斯林东来中国与当地各民族交流融合,最终凝聚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群体——回族。明代对回族采取的怀柔政策有利于回族的稳定发展,促进了回族文化礼仪制度的确立。直至清代,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回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作为一名自小生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当地人,我深感回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二、游博物馆之感

虽然这次的博物馆之行已经结束,但当时所见场景还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这次的收获颇多,它使我走出校园,走入历史,走到自然的大课堂去见识世面,增长才干,为自己的知识库储备更多的能量。阅历较浅的我很高兴去到博物馆,因为对那些从未谋面的事物感到新鲜与刺激,在参观的过程中,与同学们探讨历史的神奇,为先辈们所钦服,为他们的智慧而惊叹,为中华子民的泱泱不息而鼓掌。

忆起走进博物馆大门的那一刻,我仿佛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历史的长河,那些看似残破的文物作为历史宝贵的见证者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一草一木,一楼一阁,与此同时,很多历史人物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从这些展品中,我深刻体会到西夏民族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足以让人惊叹!

让我不禁感慨中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各种文物反映了先民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以及社会飞速发展的风貌!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同学们并未给祖国蒙羞,同学们在博物馆的优秀表现体现了中国人的良好素质,在参观的过程,我并没有看到大声喧哗,吵闹等不文雅的行为,相反同学们至始至终保持着良好的秩序,处处礼让他人,在拍照合影留念时也时时谨慎着,不让自己成为文物的威胁。

同时,在我看来,博物馆不同于公园:博物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很多,如果把参观博物馆等同于逛公园,那就错了。逛公园,为的是单纯的欣赏风景,娱乐放松身心,那走马观花地玩是最主要目的。博物馆参观就不同了,它是以一定的展览主题为背景,通过观看和接触展品,对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作一定的了解,进而扩大视野增加个人的文化素养。参观博物馆是一种知识的熏陶和观察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个窗口渗透进历史、人文、科学知识的源源活水,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还得有点认真的态度才行。

三、传统文化对《形势与政策》的影响

当今时代,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收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不再仅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随着地球村的逐渐成型,一个国家的文化够强大,它的国际影响力也就够强大,由此说明,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竞争便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在此,由我小小解释一下该名词。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里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为此,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再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增进与他国的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然而,文化除了弘扬本国传统的作用外,更能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侵略的强大武器向别国开战。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艰巨。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当代中华儿女都有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我们若想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现在的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

作为一个正在学习化工专业的大学生,我的专业是属于文化产业的第三类。倘若今后我要投身于文化产业。当下,我必须要学好本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扎实的基础;在全球化的今天,学好英语或者其他多门外语也能为将来的旅游工作提供帮助。在做好学习的同时,还要及时掌握现在社会上的时事以及相关于旅游方面的创新与发展,这样我才能在跨入行业的时候,做到更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社会实践之参观宁夏博物馆

马小娟2016级应化班

摘要:本文论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参观宁夏博物馆,到博物馆讲解员阿姨从一楼的岩画开始带领同学们参观,二楼水洞沟等的参观,最后到宁夏最具特色的盛世回乡,了解了不少的回族风俗习惯,对于特色的文化同学们各有深刻体会,让我们更深的走进一个民族。提高我们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

关键词:岩画 水洞沟 盛世回乡 西夏文字 励志进取 勇于创新

一、实践过程描述

为深入了解宁夏地区文化与历史,学校组织部分同学到宁夏博物馆参观。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宁夏博物馆。博物馆是四方形的建筑物,采用古代都城形状,四周开门,从顶上看像个“回”字,顶部采用“尖圆拱”型雕饰,显得很有伊斯兰独特的风味。来到博物馆门口,首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合照。工作人员让我们先在门口等等,抬头望望四周,只见墙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珍贵图案,四角也有类似石狮子这样的雕塑,大门是用铜铸的,所以显得刚劲十足,不同寻常!外立面四周三十二个装饰采用宁夏出土的“妙间鸟”雕饰,极具历史和民族特色。只听得老师一句可以进去了,同学们蜂拥而至。

走进大厅,老师找来一位讲解员阿姨,让她带领我们参观。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各种岩画,有的是狼和一群羊、有的是奇特的牛、还有的是珍贵的梅花鹿,其中有一块岩石刻着一匹猎马,脖子上被射了一箭,原来古人想捕杀它,却没成功,于是在岩画上画箭诅咒它,希望下次能够捕捉到它。还有许多岩画也都有着自己的来历,比如岩羊,以前人们对有些陡峭的地方无法攀登而上,但岩羊却能稳稳当当的走过去,所以古人用岩画来赞扬它,便把它刻了下来,这就是它的来历。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种像牛却不是牛的一种原始的食肉兽。很多专家认为它腹部的一只小牛不是生殖崇拜在孕育着生命,而是吃了几个其他的小型动物,表现了自然界的一种弱肉强食。接下来便看到一个牛头画石,这个牛头非常大,与我们现在的牛完全不同,这也说明了当时的气候与现在的不同。

欣赏完一楼的各种展览品,顺着楼梯来到第二展厅——“辉煌塞上”。最映入眼帘的就是用蜡像做成的有关宁夏灵武境内“水洞沟”遗址原始人的生活情景,他们身穿兽皮,头发蓬乱,有的在生火、有的在把捕到的动物运走、还有的在用石器抓鱼,真是多彩多样。

接着便看见听闻已久的马家窖文化之红陶,以前听过马家窖文化,它是仰韶文化向西部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历经了三千年的发展。每个陶罐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做工古朴,打磨光滑,造型独特。其纹饰华丽繁复,常见的有网纹、球纹、螺旋纹、抽象纹、水波纹、植物纹、动物纹、飞禽纹等,其中抽象纹的艺术效果成为欧洲艺术家们孜孜不倦追求而难以达到的境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绚丽多彩,是美术的渊源,是各种器皿的渊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无价的财富,是艺术的载体,是历史的证明,是先祖智慧的结晶。彩陶——不仅是珍贵的文物,也不仅是艺术品,它是一种文化,是中国原始文化中极具光辉的一页! 随着讲解员阿姨我们又来到丝绸之路示意图前,最先看见的就是出使西域的张骞牵着骆驼,其前方便是丝绸运输之路线。说起张骞这位伟大的探险家,他自请出使西域,历经13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沙漠、雪山、绿洲,时而长风漫卷、飞沙走石,时而万里寂静。牧人的炊烟袅袅升起,直接云天,驼铃响过,这片大地又复天地开辟时的苍凉。这就是古代中国的西域:新疆及与之山水相连的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直到中亚的巴尔喀什湖一带。

然而,要越过西域7000多千米流沙与荒漠,绝非小可,横越西域,既要有外交家的辩舌,又要有探险家的胆魄。宫廷用招贤榜的方式,想全国招募贤能之士。张骞义无返顾地应招了。张骞以郎官身份应招,肩负出使大月氏的任务。

了解西夏文化当然少不了对西夏文字的了解,查资料知,西夏文字主要创制者是野利仁荣,他曾是西夏大臣,西夏著名学者,一生重要的贡献就是遵照元昊的意见仿照汉字特点创制出党项族历史上特有的蕃书,即西夏文。根据“六书理论”,采用合成法进行造字,即先创造了一些文字元素,然后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字。

紧接着,讲解员阿姨带我们来到盛世回乡,同学们被各种回族工艺品、回族剪纸及刺绣、服饰等回族风俗所吸引。那我们就了解一下回族的文化吧。回族文化承载着二元文化,穿越历史的时空,深入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不断在传承中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回回民族七百多年来的历史脉络,始终记录着中国回族前进的脚步和发展的智慧。两种文化集一身的中国回族,不因历史的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的变迁而黯然,而是一以贯之、传承不止,发展不断,自强不息,代代相续。这就是中国回族人二元文化的特征。

二、实践感受

回族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其根本原因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就是爱国爱教爱民族。这种文化共识结成了回族与中华各民族一起振兴中华、建设美好家园的共同信念,成为回族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回族文化,广泛汲取中华文化的养分,融汇中华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果,这是回族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种辩证取舍,开放包容的态度来自回族的文化自信,文化包容,更是信仰文化生机勃勃的活力与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回族人心目中,被整合成具有特殊的价值二元文化。这种文化被称为回族文化。首先,古兰圣训、教义教规这些伊斯兰文化资源,已经深深融入回族的精神世界,成为回族的精神力量,这种文化凝聚了回族的人心、促进了回族与中国各民族的交流,加强了回族和其他民族的沟通和理解,减少了各民族之间因不了解而产生的分歧、化解了各民族之间因信仰和生活风俗而产生的矛盾。这种二元文化成为回族强大的发展力量和回族文化中的灵魂。这里汇聚着回族智慧,汇聚了回族创造力。我们把它称作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正是这种二元文化成为回族强大的精神家园,成为回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在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以普慈、宽容、和睦、和谐、友善、爱人如爱己、劝人行善、止人作恶、勤奋、爱国为核心,体现在回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这始终是回族团结进步的根源。纵观中国回族七百多年的历史,回族无论遇到怎样的波折和遭遇,始终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道德。始终爱国家、爱人民、爱教门、追求和平的文化。这种向往进步的历史文化始终没有改变,这种二元文化是回族在七百多年历史的长河中长期积淀的精华。

三、本次实践对本门课的意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手段,在教学上实施专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运用案例教学法,正需要实践教学,而本次活动对我们学习中国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教程有重大意义。实现了实践教学,更好的提高了该课的实效性。此次参观博物馆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的各种文化,从回族的衣食住行及宗教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味,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尊重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他们的特有风俗加以理解并且去保护,中国五十六个民族,让我们一步步都去学习了解,共同缔造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正是我们所学这门课所学内容,从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让我们足够的去了解一个民族的特有风俗。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对宁夏尤其是银川这个美丽的城市有了更深的认同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特有的励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中心包裹的传统文化精神。

参观宁夏博物馆的社会实践论文

2016级水利水电工程(1)班 马海波

摘要:就在2017年5月24日这一天,我们乘坐大巴去宁夏博物馆参加,当走进宁夏博物馆的大厅,让我感受到了一股中国古老的典雅文化之所在,使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我首次参观,感觉很有意义。尤其是在参观到有关我们回族古老文化,感觉很好奇,也很新鲜。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活动也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回族古老文化文化,也让我打开尘封的记忆,越过历史的长廊,去追寻几百年前的印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虽然实践的时间很短,但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关键词:社会实践、宁夏博物馆、回族古老文化

一.宁夏博物馆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简称宁夏博物馆)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其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筹备处,1973年正式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2006年11月,总投资2.28亿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20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根据导游对我们的介绍,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有国家一级文物159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000余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全高21.2米,共四层。其中,地下一层建筑面积8456平方米,分为文物库房、设备用房及办公区域;地上建筑面积21802平方米,一层为中厅、贵宾接待室、临时展厅和观众服务厅,二、三层为各类展厅、图书阅览室和书库、多媒体教室及观众服务区。

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型布局,贴应了回族自治区的“回”字,出入口立面借鉴了伊斯兰民族风格,与三层外墙局部装修所采用的玻璃幕墙,形成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美感的强烈对比,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上部透空隔架与下部石材结合,充分表现整个建筑优雅、简洁、均衡、沉稳的个性;外墙装饰所运用的迦陵频伽、力士志文支座等建筑构件形象,以及四个大门使用的装饰图案,都是宁夏历史文化遗存的代表。

二.实践过程 

1、第一层展厅

1、1石刻史书

走进大厅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的是第一层展厅------石刻史书。石刻史书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一楼西侧,内容主要有岩画,通过大量实物、拓片、图片等将岩画丰富的信息传达给游者,其中展出的岩画实物约150块,拓片约300幅,照片约150幅,游牧民族文物若干,复制品若干。该展厅把宁夏岩画放到世界岩画的大环境范围中展示比较,努力寻求文化的共性,并且不回避岩画中内容研究的不确定因素。

展厅有一个个透明的玻璃柜,摆着各种各样的岩画,有的是狼和一群羊、有的是奇特的牛、还有的是珍贵的梅花鹿,其中有一块岩石刻着一匹猎马,脖子上被射了一箭,原来古人想捕捉它,却没成功,于是在岩画上画箭诅咒它,希望下次能够捕捉到它。还有许多岩画也都有着自己的来历,比如岩羊,以前人们对有些陡峭的地方无法攀登而上,但岩羊却能稳稳当当的走上去,所以古人用岩画来赞扬它,便把它刻了下来,这就是它的来历。

2、第二层展厅

2、1辉煌塞上

跟着解说员我们走上楼梯,顺着楼梯就来到了第二层展厅--------辉煌塞上,辉煌塞上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二楼东侧,主要是展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整个展览内容大约使用150×200平方厘米图板约500块,照片约600—800幅等,展陈内容涉及工、农、商、文、卫、教、体、旅、交通和城市建设等十个方面。展览主要是以照片、图表、模型、实物为主,力争使展览整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视角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又不缺乏独特性。

讲解员先带我们看了用蜡像做成的有关宁夏灵武境内“水洞沟”遗址原始人的生活情景,他们身穿兽皮,头发蓬乱,有的在生火、有的在把捕到的动物运走、还有的在用石器抓鱼,多彩多样。并介绍了水洞沟文化在我国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对于研究本地区乃至周围地区以后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早期活动、迁徒、文化的传播与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之后讲解员又介绍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窑洞、菜园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窑洞,窑洞遗址发现的古人类居住遗址,分为窑洞式和半地穴式两种。挖掘展露出的原始窑洞式房屋,是在黄土阶地的陡坡上人工削出的一段断崖,然后向斜下掏挖而成,一般由半圆型场院,长条形门道,过洞式门洞和椭圆形居室四部分构成。居室内有藏物窑穴和土炕,院内和门道相连,周壁遍布“壁灯”。这种原始窑洞式房址背山临沟,避风向阳,又接近水源。经专家考证,人类最早的地上居住形式-------窑洞始于宁夏海源。

又来到了-------塞江南北

2、2塞江南北

塞北江南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二楼南侧,展出面积400平方米,主要是展出元、明、清三代宁夏的历史风貌。西夏末期连年征战,宁夏地区生产衰败,社会动荡,农业荒芜,成为一片废墟;忽必烈建元之后,吸取先进的中原经济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宁夏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回族形成;明清两代,全国大一统,地区社会稳定,回族进一步发展壮大。该展览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宁夏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的展示,表现出昔日“塞上江南”的历史风貌。

紧接着解说员带领我们来到---------丝路重镇

2、3丝路重镇

丝路重镇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二楼,该展览的宗旨意在展示从北朝至隋唐时期,位于丝绸之路孔道上的两个重镇——固原、灵州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颇具中西文化交流印记的遗迹、遗物,从而揭示出宁夏在丝绸之路上曾有过的辉煌与重要地位。北朝至隋唐是中国与周边甚至遥远国家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大量其他民族流寓中国,而宁夏处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丝绸之路孔道。

然后又到-------农牧家园

2、4农牧家园

农牧家园展厅在宁夏博物馆二楼,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草原牧歌”,第二部分为“秦关汉月”;主要表现宁夏地区自西周、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144件套文物展品,尽可能为观众勾勒出这一时期文明进程的轮廓。第一部分侧重于表现宁夏南部戎族青铜文化的特点,展示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铜牌饰、铜带饰等;第二部分侧重于表现宁夏北部农业的开发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展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相关文物,以陶器和青铜器等为主。

然后又到-------红旗漫卷

2、5红旗漫卷

红旗漫卷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二楼西侧,展出面积2200—2600平方米,主要是展出革命前辈在宁夏留下的珍贵革命、历史文物。陈列面向部队、机关、大、中专院校、厂矿企业、广大人民群众,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该厅从宁夏早期革命活动、红军长征、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方面详细介绍宁夏的革命史。

然后又到-------朔色长天

2、6朔色长天

朔色长天展厅在宁夏博物馆二楼,展览共分五篇:《文明曙光》、《农牧家园》、《丝路重镇》、《大夏寻踪》、《塞北江南》,用丰富的文物语言叙述了宁夏三万年来各民族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展览撷取历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明之花,如宁夏独特的新石器时期之菜园文化陶器、战国至汉代的透雕青铜牌饰、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墓之彩绘陶俑、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铜牛和大石马、清代官窑瓷器精品等,展出文物数量丰富:共计1083件,其中一级文物114件。

3、第三层展厅

3、1回乡漫步

然后我们来到了第三层展馆----回乡漫步,回乡漫步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三楼东南侧,展出面积1000—1200平方米,通过文物、照片、文字、模型等展品表现出宁夏回族在宗教、生活、文化各个方面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唐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到元代回回民族形成,回族与宁夏这块土地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域,也是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域。

其中我看到一处较为喜庆的画面,此画面为宁夏南部山区回族聚居村落,回族青年结婚的场面,以虚实相接的手法,通过接亲、迎亲、念“尼卡哈”、待客、耍公婆等几部分的展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回族婚俗庄重而又喜庆的特色。

紧接着被远处的一座模型实物图所吸引,是一座大寺。解说员介绍到,它始建与元末名初,坐落与耸出地面达7米之高的青砖台面上,寺门前有一座仿木建筑的砖墙照壁,中间刻饰有大幅花木砖雕,刀法细致,构图精美。由券门通过暗道可登上高达数米的基台,台上首先见到的是二层四角攒尖顶的唤拜楼,楼亭上缀满了砖雕纹样,柱枋之间镂刻着硬木挂落,给人以玲珑纤巧的感受。越过唤拜楼侧的墙门,即进入礼拜大殿和南北讲堂组成的大院落,其中礼拜大殿由前后两殿勾连而成,可容一千余人同时礼拜。名叫同心清真大寺,位于同心县旧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宁夏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同心清真大寺也是著名的革命文物,同心清真大寺巳被自治区列为全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后又到--------五彩华章

3、2五彩华章

五彩华章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三楼西侧,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主要是展出馆藏的历代瓷器精品。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就成功烧造了“原始瓷器”,经过春秋、战国、秦汉的发展,到了东汉“青瓷”终于烧制成功了。中国瓷器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声望,被称为瓷器的故乡;该展览就是要通过展示宁夏回族自治区收藏的各个时代的瓷器来表现我国人民对人类物质文明所做的贡献,以此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然后看到--------满汉全席

3、3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国宴奇石大餐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三楼西北角,主要展出全国名石千余块,以满汉全席的形式展出,根据奇石的色、形、纹制作的“奇石豪宴”,“蒸煮煎炒”式样齐全,有“烤全羊”、“烤乳猪”、“红烧肉”、“鱼段”、“饺子”、“果盆”等,荤素齐备,白肥红瘦,其鲜艳的色泽、与原物拥有几乎毫无二致的质感。

最后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的是--------笔墨春秋

3、4笔墨春秋

笔墨春秋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三楼西南侧,主要是展出馆藏的历代书画精品。该厅面积900平方米左右,共展出200幅左右字画作品。笔墨春秋展厅展出的目的旨在通过馆藏字画的展示,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的古代、近现代文化遗产,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绚丽多彩,以及不同时期的书法、绘画风格及特点,更进一步的加深人们对书画知识的认识。

三、实践感受 

到此,本次参观也就接近尾声。最后大家都坐到了一起,分享了一下各自参观后的感想和心得。我觉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博物馆,是反映该国、该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它也是十分丰富而生动的校外“辅导课堂”。历史是人们创造的。博物馆折射着前人的脚步,预示着未来的远景,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就像一部部百科全书,向人们展示着祖国在每一个时空一步一步前进的脚印。

这次参观活动,让大家对我区甚至是我国的灿烂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大家的综合素质,让每一个同学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也增强了大家的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促进理论学习

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教师教育)学号:12016243023 韩婷婷

摘要:实践与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毛泽东指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大学的教育不是中学的填鸭式教育,所以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来辅助学习。古语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实践有利于丰富我们的阅历,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知识,提升我们的认识,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实践 认识

在很多人眼中,博物馆神圣,充满着神秘色彩。在这里,有着许多世间难寻的“宝藏”,或是一幅拥有悠久历史的名家大作,或是一件历经世间沧桑的兵器······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深厚的文化积累,也可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人类智慧的强大。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宁夏博物馆,开启一段奇妙之旅。

美丽的岩画,神秘的图腾

首先参观的是岩画展厅,进入展厅内,最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宁夏的地区图,在地区图上用许多的小灯在图上连接出我们的母亲河,就是在母亲河的边上孕育出了美丽而又神秘的贺兰山岩画。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一幅放大的太阳神岩画,因为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法理解,所以他们便把自然现象人格化,然后刻画在岩石上。太阳神岩画的头部由十二根放射线条组成,每颗眼睛都是双黄眼,睫毛是由六根放射线条构成,圆形的头和方形的面部,体现了古代人天圆地方的思想。整个构图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太阳的形象以及古代人的智慧。在展厅内,我们还看到许多早期的实物岩画。这些实物岩画中有美丽的植物,矫健的猎豹,以及各种简单的符号······向我们展示出远古时期人对大自然的崇拜。接下来的岩画中,人们开始懂得装饰和武装自己,为了有利于他们捕猎,他们驯服马匹帮助他们狩猎。岩画中,当夕阳落下时,人们骑着马,带着一天的收获结伴而过。在这一时期的岩画中,开始出现巫师作法时面部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开始精神的追求。到后期的岩画中,线条简洁明了,生动的向我们展示出动物的凶猛以及丰富的内容。其中有一幅两栖动物的岩画,表明这一时期宁夏的气候并不是像现在这般干旱,为地理学家研究这一时期宁夏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岩画更多的展现了人们的活动,有双人舞岩画,体现出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

美丽而又神秘的岩画向我们展示出远古时期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从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认识。深刻的验证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这些神秘美丽的岩画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回到远古时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丰富的实践活动,感受那一时期的气候与美丽的风光。提高了我们对远古时期的认识,丰富我们的知识。

追忆丝绸古路,溯源西夏文化

感受完神秘的岩画后,我们来到了记录部分宁夏重要历史时期发展的展厅。在这里,我们追随历史,追溯历史上促进宁夏发展的重要事件。

宁夏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途径原州区(今固原)和灵州(今吴忠),而宁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以这两个地区为中心。这里一度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国际都市,贡使、商贾、僧侣曾来往不绝。这里是丝绸之路重镇,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进了这里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中原同西域文化的交流。

在这个美丽的土地上,曾经生活过一个神秘的民族,他们就是党项族,隶属于古羌族。早期生活在我国西北青海一带,后逐渐内迁至今甘肃、陕西、宁夏地区,依附于中原王朝,并逐渐强大起来。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国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因其在宋朝西北方,中原地区习惯称之为“西夏”。西夏疆域范围包括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先后与北宋、辽和南宋、金对峙鼎力,共历十主,1227年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历时189年。

西夏文化是一种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又具有很强的民族及区域特色。西夏文字是仿照汉字的结构笔画所创制完成,撇、捺等斜笔较多,结构匀称,体系完整,具有鲜明的特点。西夏文字是西夏文化的精髓所在,为西夏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今人探寻西夏之谜的重要指南。

西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保护和追溯西夏文化,有利于我们了解西夏文化,探寻西夏之谜,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独特的中华回乡文化

宁夏省是一个回族自治区,在这里,回族文化独具特色,以其独特的方式延续、发展、繁荣。在三楼的展厅我们与回乡文化不期而遇,在这里,我们将感受这种独特的文化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

唐宋时期,回族先民入居中国。元朝中亚、西亚数十万穆斯林东来中国与当地各民族交流融合,最终凝聚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群体----回族。明代对回族采取的怀柔政策有利于回族的稳定发展,促进了回族文化礼仪制度的确立。直至清代,“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回族里出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回族文化独具特色,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供奉真主,学习古兰经,做礼拜······这些都是回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回族人的服饰也别具一格,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檐小圆帽,方便他们做礼拜时鼻子和额头同时着地,妇女多带盖头:少女及新婚妇女戴绿色或粉色的;中年妇女戴黑色、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到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宁夏的回族偏爱面食,喜食油饼,馓子,喝盖碗茶,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不食血。回族人的饮食习惯以及服装要求都是遵照《古兰经》的规定。

回乡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在这里,我们与回族文化进行交流,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回族文化。回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回族文化,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谐。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短暂的博物馆之行很快就结束了。博物馆是一个隐含着历史故事的神秘地方,也是一个承载着优秀文化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远离尘嚣,心灵深处个归于平静。在这里,我们追溯历史的长河,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体味文化的深厚韵味。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回到远古时期,欣赏贺兰山岩画的美丽于含义和探索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的理解;来到西夏王朝,感受西夏文化的迷人,追溯西夏王朝之谜;回到美丽的回乡,体味回族独特的文化,来一场视觉的盛宴。

古诗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只相信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有:实践具有普遍性。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总结经验,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居里夫人通过不断地实验,不断的失败,从中总结经验,最终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外国科学家曾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季冰川,”地质学家李四光坚持“让事实说话”,于是投身于对冰川的研究中去。1921年,李四光回国后在太行山 的沙河县、山西大同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到外国专家傲慢的否定,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做了学术演讲,后专门请外国专家到庐山实地考察。李四光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发现,最终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大学的学习是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化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够让我们丰富知识,提高我们动手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此次博物馆之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让我们从中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要多实践,坚持实践出真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赴宁夏博物馆实践教学感悟

16级地理科学 剡玲

摘要:2017年5月24日,非常有幸借着《形势与政策》课赴往宁夏博物馆实践教学活动,在老师们的陪伴下我们开启了文化长廊之旅。从一楼展厅的,《石刻史书——宁夏岩画展》,到二楼展厅的《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再到三楼展厅的《盛世回乡——宁夏回族文物展》。宁夏博物馆是一座具民族文化、文字历史、文物历史的博物馆。展示着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这里蕴含着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也展示了宁夏先祖们的智慧。通过此次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让我了解了宁夏历史的博大精深,而且对我们的《形势与政策》的理论课程有了更深的印象与认识,更激发了我对次课程的兴趣,从神奇的岩画-----历史的文化-------课程的优化----自我的。让我受益匪浅。

关键字:神奇岩画、文物文化、课程优化、自我深化

参观前

5月24日(周三)早上8:30分,在老师的陪同下我们一起乘专车来到了宁夏博物馆的门口,车上老师悉心的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到来情况,给我们每一人递给一张纸条和一瓶水,下车后我们一起合了影,随后我们便进门踏上了宁夏博物馆博大精深的文化长廊

参观中

《石刻史书——宁夏岩画展》

展厅地点:一楼展厅

在与我们讲解人员的见面后,便一路跟着她来到了一楼的岩画文化长廊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头方脸圆的太阳神岩画,原来这个圆和方代表着古时候的天圆地方传说,不仅如此,还有他的头部和眼部呈放射状的18条线,接着便是贺兰山实物岩画、以及各岩画的进化图,从我们看不懂的太阳神画到逼真的骑马狩猎岩画,还有各种动物型的逼真岩画。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辉煌的岩画历史,令我们自豪满满,也许我们并不能完全读懂祖先们在岩画中表达的深远意义,但这触摸惊心的发展史令人深思,也不断警醒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所作为,传承并发展我们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

《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

展厅地点:二楼展厅

岩画的参观即将接近尾声,随后我们便随着讲解员乘着电梯来到了二楼,二楼将是博大精深的的宁夏通史和宁夏革命文物陈列。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认识什么奇珍异宝呢?对,接下来我们就要一同去欣赏宁夏的这三件国宝!会是哪三件?

第一件国宝便是我们的“鎏金铜牛”,这件青铜铸造的牛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公斤,屈肢而卧、体态健壮、比例均匀、造型逼真、个体硕大 ,铜牛中空,外表通体鎏金,制造时需要冶炼,模具造型,浇铸,抛光和鎏金工艺集一体。反映出西夏金属铸造工艺高超的水平,西夏艺术品的中的珍品。

第二件国宝便是我们的“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为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凸,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颚置于胸前。裸体,腹有肚兜,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撑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计15个字。第一行4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4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7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一行6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迄今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的碑亭遗址中,已出土这类支座11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弥足珍贵西夏陵出土的力士志文支座,从审美的角度看,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第一是威严和气势。这些力士志文支座眼球外凸,双目圆瞠,獠牙外露,而且脸部雕刻极有凹凸感。西夏时期的能工巧匠们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威严,观看后会产生一种畏惧感。

第二是力量与力度。这些力士志文支座的双手要么下托于地,要么上托,但无论哪种情况下,其粗大的手指和壮实的双臂总能给人一种支撑感和力量感,似乎能够撑起一片天。

第三件国宝是出土于我的家乡“胡旋舞石刻墓门”,陈列于宁夏博物馆的胡旋舞石刻墓门是1985年在盐池苏步井乡一座唐代墓葬,这在唐代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出土时它是成套的两扇紧闭的石门,单扇石门呈长方形,长88厘米,宽42.5厘米,厚5.4厘米,上下有圆柱状榫,两扇门面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用铁锁锁扣。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

石门,两扇,高88厘米,宽42.5厘米。两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减地浅浮雕一男性舞伎。舞伎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体魄健壮,发束带。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裙,紧贴腿,脚穿长筒皮靴,踩在一小圆毯上,双人对舞,舞姿造型略有不同。左边舞伎侧身回首,左脚站立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正微微上举,右臂屈至头顶;右侧男伎右脚立毯上,左腿前伸,双臂上屈,至头顶上方合拢。两人均手持长巾,熟练挥旋,飘逸潇洒。四周剔地浅雕卷云纹,恰似舞伎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体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欢乐欢乐愉快的生活气息。石门上的舞伎展示的舞蹈即为胡旋舞。胡旋舞。

《盛世回乡——宁夏回族文物展》

展厅地点:三楼展厅

此次实践教学的参展活动已经过去了一大半,最后我们来到的便是三楼展厅,这里大多是我们熟悉的回族文化历史。身为一名回族女孩,这里更是吸引了我的兴趣,让我顿时充满了亲切感和熟悉感,当然更多的是敬仰!回族的阿訇的幻方、绣花饰品、技艺高超的雕刻,熟悉的铜汤瓶,陶吊罐,刻着经文的裹板子,精美而又丰富多彩的太赛比哈,还有那热闹的婚俗场景,家家户户喜气洋洋,都忙着,张罗着婚礼,一家人的婚礼在回族家庭胜似一村人的喜事,大家都忙着。

最后最最让我惊叹不已的就是那神奇的袖珍阿文《古兰经》,1999年开始各大新闻媒体曾报道了新疆一名叫王成的老人保存的袖珍《古兰经》,后来媒体又报道了兰州、郑州、银川等地收藏袖珍《古兰经》的消息。但公认世界上最小的袖珍《古兰经》是1959年在宁夏首府银川市新市区原马鸿逵兵营废墟出土的。这本袖珍《古兰经》长19.6毫米,宽13.2毫米,厚6.1毫米,重1.1克。保存在一个精致的小铁盒内,封面由紫红色硬牛皮纸作外装饰,上面印有民族图案,扉页上印着埃及国徽和阿拉伯文。经有关专家考证,阿拉伯文意为:“这是尊贵的《古兰经》,只有外清内净的人才可以携带袖珍《古兰经》虽然体形很小,但装帧精致,书中阿拉伯文印刷得非常清晰,字迹没有任何涂抹痕迹,不用放大镜也能看清内容。

参观后的感受

参观终于接近了尾声,伴着这本袖珍经文带给我的震撼让我深深的陷入了沉思中,我开始更加敬仰我的民族,更加敬仰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辉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是有所作为,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继续发扬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辉煌,以梦为马,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切实抓好当前学习和工作,努力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新的贡献

本次实践学习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意义

再次非常感谢老师给我们的机会,通过此次实践教学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完美所在,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此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1.促进了我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

2.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激发并增进了对《形势与政策》理论课的兴趣与热情

4.深刻的加深了课堂中的知识的背景

5.更加崇拜历史文化,懂得形势与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增加了知识阅历,学会了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中国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教程》

关闭窗口
hao123门户网站 | 宁夏大学党建网 | 宁夏大学新闻网 | 宁夏大学就业创业服务网 | 中国大学生在线 | e班 | 宁夏大学党建网
 
学校首页 | 后台登陆 | 联系我们 | 学校信箱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宁夏大学马克思学院    技术支持:西诚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