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权威声音 >> 正文

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意义

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编审张宏志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判断,是我们全面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都是高度重视形势判断的,总是根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来提出当前的奋斗目标和现阶段任务。我们党的许多重要历史文献,都是以“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命名的。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更对党的各项工作具有阶段性的指导意义,是这一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和提出的客观依据。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集中全党智慧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我们党长期坚持这一论断,确保了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今天这样伟大的成就。在坚持主要矛盾既有表述30多年之后,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的重大发展。这一判断既坚持了原有判断的精神实质,扭住了发展问题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题,又准确抓住了国家发展到今天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那么,为什么我们党要在今天提出这一新的判断呢?如果说,我们党过去之所以长期坚持原有的判断是为了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估计充足,告诫全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那么,我们党今天提出新的判断,则是要指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对此,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数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准确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现实。

经过6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探索,我国已经从一个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制度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并在不断发展完善;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绝大部分人口摆脱了贫困;特别是我国科技水平已经从全面落后,发展到少部分落后、大部分并行、一部分领先。我们的国家已经从全面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向追赶与引领并行转化,创新引领已经取代数量扩张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各项建设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在经过多年量变后发展到了质变的关节点。党的十八大曾将国家状况概括为“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这五年来的发展来看,不变中存在着变化。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已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已经开始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这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我国面临的发展问题已经出现了根本性改变,不仅早已不是上世纪50年代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发展的问题,而且也已不能再笼统地用落后的社会生产来进行概括,而是到了追求更高发展质量的阶段,到了在解决物质财富创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基础上向追求更高更优转变的阶段,原有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会现实。我国出现的这些变化,对于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但另一方面,我国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地区的发展还不平衡,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弱项和短板,而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并且日益多样化,已经越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文化需要,遍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因此,从国家发展的现有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更高需求两个方面来看,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准确的、科学的,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第二,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推进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相继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实践提出的课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进程。然而,在初步实现富起来目标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富起来后的新课题并走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下一步征程,我国将要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与现有的西方模式的现代化有着怎样的本质区别,是全党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实践向我们提出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理论创新的迫切性越发强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百年征程的最后征途,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其中新的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一带一路”建设等,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发展绘制宏伟蓝图。与这些重大理论创新相比较,原有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和表述已经远远落后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如再不予以突破,不仅不能发挥理论论述原点的作用,反而会成为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不断发展,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新的主要矛盾判断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

第三,中国当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确立了新目标,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如同军事斗争中确立主攻方向,决定着战争的进程和节奏,也决定了参战部队的任务和对完成任务的要求。把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我们党更好地把握人民群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我们制定的未来目标更加注重于发展的质量和均衡,注重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这是比单纯追求发展速度更加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确立的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已经超出单纯的经济增长,深入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标志着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超越了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阶段,向追求更高发展质量的新标准迈进。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彻底消除贫困,等等,这一切都是为适应国家发展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措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就为我国未来发展主攻方向确立了突破口,指明国家由富到强的前进路径。在这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未来奋斗目标中,完全放弃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翻番目标,而全部采用了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质量标准,这充分表明我们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直指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向着更加充分更加平衡发展的目标迈进。实现这样的目标比完成数字指标翻番更加复杂、更加艰难,更加需要恒心和定力。尤其是从十九大到二十大的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这五年不仅要完成第一个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还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中的前15年目标完成开局,要为在这个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十九大提出发展任务充分聚焦于实现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发展,这为我们制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大对当今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判断,是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认真领会这一重要判断,是我们全面掌握十九大精神的一把钥匙,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加深对这一判断重大意义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上一条: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 下一条:毛寿龙: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高质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