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在古代,放风筝是一项颇受欢迎的活动。风筝又名“纸鸢”,用竹篾等物做骨架,再糊上纸或绢,拴上长线即可。也有人会在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线,任风筝飞走,寓意除病消灾,给人们带来好运。
追根溯源话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演进成为今日的风筝。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的玩具。中国的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地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寓意吉祥的图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为了进一步丰富马院学生的课余生活,缓解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和生活压力,锻炼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4月4日,趁清明节之际,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怀远校区的操场上举办了放风筝的活动。
心灵手巧制风筝
活动通知发出后,马院的同学们纷纷报名组队参与。同学们于4月4日下午4:30到学院会议室,学院为参赛小组提供空白的风筝面、骨架、颜料和画笔,各小组需在1小时内创作完成风筝并向评委陈述创作理念。参赛小组多围绕“爱党爱国”“战胜疫情”等主题为风筝绘画添彩。同学们亲自动手画下自己喜欢的图案,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每只风筝都有着不同的寓意。
天高云淡放风筝
比赛当天天气适宜,各参赛小组积极参与,每位成员也都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的风筝放得更高。放风筝活动充满童趣,看似幼稚,却很有意义。在疫情防控情况下,学院希望通过丰富校园活动,让同学们放飞风筝的同时,也放飞自己的心灵,释放压力,收获快乐与健康!
各队参赛者经过精彩角逐,最终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此次放风筝活动,同学们收获满满,不仅掌握了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技巧,提高了审美和表达能力,还亲近了大自然,愉悦了身心。希望同学们在春光里,朝着自己的小小梦想努力奋斗,向阳生长。也希望如约而至的不只是春天,还有疫情早日结束,生活平安喜乐。
文字/白如君
图片/宣传部
审核/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