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获得立项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结果,我院有两位老师申报的课题获得立项,分别是:王思鸿的《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批准号22BKS169),马金龙的《西部边疆地区基层干部治理能力提升机制研究》(批准号22BZZ069)。
近年来,学院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重点狠抓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培训会,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目前,学院已经开启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学院将通过服务保障、选题论证、专家辅导等多种方式,支持教师申报项目,以期在下一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立项数量和质量上有新的突破。
立项经验谈:
王思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是理论走进新时代,现实的理论创新过程。理论储备是高校理论工作者的优势,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就是让理论走进现实,为经济社会发展做理论注解、理论参考、理论支撑,这也是一线的实践工作所需要的。另一方面,理论研究必须面向新时代,只有走进新时代的理论研究才具有研究价值、才有生命力。这要求理论研究必须有明确的问题指向,要么破解某个理论困惑,要么探讨某个现实难题。所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两个必备要件是扎实的理论储备和鲜明的问题意识,核心在于解决什么问题、何以解决问题。研究的层次、水平,研究成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这是相对的,但是致力于在理论创新中解决某一问题的努力方向是绝对的。
马金龙:第一个就是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申报课题一定要树立“自信”。国家社科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努力坚持就一定能申报成功,就像刘禹锡所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就是吃苦。课题申报是个苦活,就像王国维先生讲那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题申报要在以下下三个方面吃苦:一是精心做好前期准备;二是用心写好申报书的论证;三是细心打磨和完善本子。
(编辑:钱容德,审核:钱容德,终审:范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