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负责人:王思鸿
主讲教师:王思鸿、马越、孙雪
课程类别:研究方向课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4
一、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面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开设一门研究方向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基础性、普及性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基础理论、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的详细介绍和深入讲授,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打牢专业基础,为开展学术研究奠定良好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应该显著提高,理论基础应该更加扎实,学术视野应该更加宽广。本课程将为研究生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由三部分组成: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教学计划(包含每个课时的授课内容等)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10课时)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2.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4.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与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5.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4课时)
1.列宁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思考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模式的形成
4.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与苏东剧变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课时)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毛泽东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教学方法
(一)史、论、著相结合。课程采取史、论、著相结合的方式,以经典著作为载体,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为目标。史、论、著相结合,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与研究引向深入。
(二)课上专题讲授与课下系统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的课时有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系统学习不可能通过课堂完成,真正系统的学习要安排学生通过课下阅读来实现。授课教师提前布置经典著作阅读篇目,深化对相关专题的理解和研究。
(三)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结合每个专题的重点、难点、疑点启发学生进行有序讨论,开展教学互动,深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科研。
(四)独立讲授和团队讲授相结合。课程采取独立教授和团队讲授相结合的方式,由若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集体研讨授课计划、授课方法和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每个专题的章节内容由特定教师独立讲授。
六、考核方式
采取课堂表现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式,课堂表现和课程论文各占总成绩的50%。课堂表现包括到课情况、发言情况、阅读情况等综合表现,课程论文则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的相关专题,独立撰写一篇严格的学术论文。
七、适用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